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新能源产业链主要分为电力产业链和汽车产业链,本文将对涉及锂电、新能源车、氢能源车、光伏、风电、储能、绿色电力七大细分行业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锂电
2024年,我国锂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锂电池总产量1170GWh,同比增长24%,行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电池环节,1-12月消费型、储能型和动力型锂电池产量分别84GWh、260GWh、826GWh。锂电池装机量(含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超过645GWh,同比增长48%。一阶材料环节,1-12月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产量分别约为310万吨、200万吨、210亿平方米、130万吨,同比增长均超过20%。二阶材料环节,1-12月电池级碳酸锂产量67万吨,同比增长45%,电池级氢氧化锂产量36万吨,同比增长26%。锂电行业构成了一个涵盖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条。上游专注于锂矿资源的开采和锂化合物的生产,中游则致力于锂电池材料(如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的研发与制造,以及电池的组装与生产。下游则广泛涉及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同时涵盖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持续拓展,锂电池行业预计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展望未来,我国锂电池行业市场规模有望在2026年突破2600亿元大关,动力锂电池的出货量年复合增速也预计在2028年超过25%,到2029年更是有望达到2200GWh以上。
新能源车
2024年1月-12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台和1286.6万台,全年产销量突破千万台大关;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512.5万台和514.1万台,同比分别增长78.1%和83.3%,在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的同时,市场销量占比基本稳定在40%左右。同一时期内,中国纯电动汽车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主力,产销量分别完成775.8万台和771.9万台,同比增速分别为15.7%和15.5%。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0.5万台和0.5万台,比去年略有减少。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了四个发展集中度较高的产业集群,分别是长三角产业集群(代表性企业:特斯拉、上汽、理想、蔚来、吉利、极氪、零跑)、珠三角产业集群(代表性企业:比亚迪、广汽、小鹏)、三是京津冀产业集群(代表性企业:长城、小米、北汽)、成渝产业集群(代表性企业:长安、赛力斯),并基于此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供应链网络布局。
氢能源车
氢能汽车以其零排放的环保特性,和长续航、可以快速补能等特征,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路线之一,甚至被称为是新能源的终极路线。氢能汽车包含氢能内燃机,和氢燃料电池两大动力路线,我国主要选择氢燃料电池路线。目前我国氢能汽车产业还处于示范运营阶段,截止2024年7月,累计销售2.1万辆氢燃料汽车,基本为商用车,其中卡车占比70%,客车占比30%,卡车产品中又以重卡产品居多,占37%,其次是用于冷链的轻卡产品,占27%,重卡与轻卡产品共同运营特征是:线路相对固定,单程运距通常在200km以上——这类场景,将是未来氢能商用车的主要用武之地。我国氢能产业已基本形成“顶层规划+技术标准+市场推广支持”的政策体系,且在实施层面,从新能源推广到双碳政策,都在促进氢能汽车发展。从投融资的方向分类来看,2023年以前,国内氢能领域融资多集中燃料电池及相关核心材料领域;2023年后,制储运加用领域的装备企业的融资频次及规模异军突起。
光伏
2024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277.57GW,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超880GW,均居全球首位。我国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持续增长。根据光伏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10%,行业产值保持万亿规模,光伏电池、组件出口量分别增长超过40%、12%。多晶硅环节,1-12月全国产量超过182万吨,同比增长23.6%。硅片环节,1-12月全国产量达到753GW,同比增长12.7%,出口量约60.9GW。电池环节,1-12月全国产量达到654GW,同比增长10.6%,出口量约57.5GW。组件环节,1-12月全国产量达到588GW,同比增长13.5%,出口量约238.8GW。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主要集中在东、中、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和西部合计占比接近四分之三。在太阳能开发类型上,东部地区主要以分布式为主,西部则以集中式为主。
风电
我国作为全球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2024年风电装机量达到5.3亿千瓦,占全球的50%以上,成为全球风电市场的“领头羊”。当前,中国风电产业已具备完整产业链,风机价格仅为欧美国家的60%,在全球风机市场中的份额超过50%,全球十大风电整机商中,中国企业占据六席。从中国风电供给主体区域分布来看,在风电供给主体较多的区域中,江苏省风电代表企业有国电南瑞、协鑫智慧能源、法兰泰克、科远智慧等;山东省代表企业有鲁能集团、山东核电、通裕重工等;广东省代表企业有南方电网、中国广核、南网电源、南方风机、宜安科技等。近年来,在政策鼓励下,中国的风电产业发展飞快,由此诞生了一批优秀的龙头企业。如上游叶片环节的中材科技、株洲时代等,风电铸件环节的日月重机、华锐重工等,塔筒环节的天顺风能、大金重工等,主控系统环节的南瑞科技、禾望电气等,发电机环节的中电电机、中车株洲等;中游整机环节的金风科技、明阳智能、远景能源、联合动力、上海电气等,风电电缆环节的中天科技、东方电缆等;风电运维环节的大唐集团、中广核等;下游风电总包环节的华仪电气、特变电工等,风电开发建设环节的国电集团、龙源电力等,风电运营环节的国电投、三峡集团、华能集团等等。
储能
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7000万千瓦,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比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从南非到欧洲,再到东南亚,我国储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海外市场。我国新型储能产品以高质量以及技术经济性优势占据全球市场出货量第一。据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有望朝一亿千瓦迈进,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200~1500亿美元。储能上游电芯原材料供应商和电池生产设备商众多,竞争激烈;中游电池组制造、电池管理系统制造、储能变流器制造、能量管理系统制造和储能系统集成等环节,竞争格局逐渐明晰;下游系统应用领域主要由国家能源、国投电力等大型能源企业主导,它们对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较高,这也促使上游和中游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从技术发展看,储能技术路线从锂离子电池一枝独秀发展为多元共生,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固态/半固态电池、钠离子储能等技术不断发展。以液流电池为代表的长时高安全性储能技术取得快速发展,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快速推进,新体系液流电池研究持续推进。从应用场景来看,新型储能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均有广泛应用。2025年,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储能将在新能源消纳、电网稳定运行、用户侧能源管理等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如储能与大型风光基地协同建设、为“氢氨醇”制备提供绿色电能以及在源网荷储一体化场景中发挥作用等。
绿色电力
绿色电力又称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是通过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生产的电力。绿色电力具有可再生、清洁、环保等特点,碳排放和环境污染较低。作为一种环保、可持续的能源选择,绿色电力在能源转型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中起着重要作用。绿色电力的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或地球内部的热能。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截止2024年6月,共有183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4.01万亿元,在A股市场中,绿色电力企业占据了4.88%的总市值,比上一年增长了0.26%。绿色电力的广泛应用对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支持,绿色电力产业正在快速发展,未来有望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来源:新材料行业研报)
声明:本文为公开渠道发表的文章,仅用于交流和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010-58892027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