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概念后,顶层设计加速完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其纳入国家战略,工信部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专项政策与相关建设标准。
零碳园区建设已上升国家战略,各个地方、团体组织积极响应,纷纷出台多项建设标准。直到首个团体标准发布,技术规范正式落地。
那么,国内现在究竟有多少零碳园区标准?以下是对已经发布并实施标准的核心内容,展开解读:
1.《雄安新区零碳园区评价标准 第1部分:公共建筑园区》
标准聚焦公共建筑园区运行阶段的零碳化评价,以建筑单体、能源资源、用地交通、运行管理、碳排放总量控制5项一级指标及21项二级指标构建评价体系,总分100分,通过综合评分与碳排放核算结果划分零碳、近零碳、低碳三个等级。标准要求参评园区年运行碳排放量经碳抵消后不大于零,且碳抵消比例不超过基准排放量的20%,同时强调可再生能源应用、节能技术推广及智慧化管理。
2.《工业园区碳中和评价方法》
由中华环保联合会发布,旨在规范工业园区碳中和评价体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标准围绕科学性、系统性、公正性、持续性原则,从能源系统清洁化(30分)、生产制造低碳化(25分)、基础设施绿色化(10分)、资源利用循环化(10分)、运营管理数字化(10分)、低碳管理体系化(15分)六大维度构建评价指标,总分100分。重点考核可再生能源应用、碳排放强度下降、绿色建筑比例、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指标,并设置碳抵消机制。
3.《智慧零碳工业园区设计和评价技术指南》(T/CSPSTC 51—2020)
4.《零碳园区评价标准》(T/AIAC002-2023)
由中国投资协会发布,评价采用“基本要求+指标评分+加分项”模式,总分由能源利用、碳汇、智慧管理等一级指标加权计算,结合储能系统等加分项,总分≥70可获“一星”至“三星”评级。实施流程强调规划、减排措施(如可再生能源替代)、碳抵消(CCER、绿证等)及持续改进,第三方评估确保公正性。该标准为园区低碳转型提供了量化工具和操作指南,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5.《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T/CECA-G 0344—2025)
6.《零碳智慧园区创建与评价规范》(T/CIECCPA031—2024)
由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发布,该标准明确了园区创建与评价的基本要求、流程及指标体系,涵盖合规性、管理机制、能源结构优化、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建筑、智慧交通、清洁生产、低碳生活、数字化管理及零碳绩效等核心领域。评价体系通过量化指标(如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强度、可再生能源占比、绿化覆盖率等)划分五个星级等级,并强调通过碳普惠、碳汇抵消、绿证交易等手段实现碳排放抵消。标准要求园区建立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能源、污染、碳排放在线监测与精准服务,推动产业协同和持续改进,为园区绿色转型提供系统性框架。
7.《绿色智慧产业园区评价标准》(T/CECS 774—2020)
8.《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产业园区》(HJ 131-2021)
9.《乐山市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指南》(DB5111/T 15-2021)
是乐山市针对循环经济园区规划与建设的综合性地方标准,明确了园区建设的政策扶持方向与产业定位原则,要求产业需具备关联性、互补性及循环经济特性,并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基础设施配套等因素。
10.《低碳近零碳园区评价规范》(T/SJNX 001—2024)
11.《绿色产业园区评价导则》
12.《绿色工业园区评价导则》(DB31/T 946-2021)
13.《绿色低碳产业园区评价技术规范》(T/SZDT 002—2024)
14.《零碳物流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
15.《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指南》(DB14/T 2267—2021)
16.《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DB15/T 2948—2023)
17.《绿色工业园区评价规范》(DB21/T 3662—2022)
18.《低碳园区评价指南》(T/QDSF 012—2022 T/QDAS 088—2022)
19.《青岛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与青岛市标准化协会联合发布的低碳园区评价标准》(T/QDSF 012—2022/T/QDAS 088—2022)
20.《低碳/零碳园区评定规范》(T/GDLC 019—2024)
21.《工业(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建设导则》(DB3501/T 001—2021)
22.《工业园区低零碳创建评估准则》(DB35/T 2198—2024)
23.《零碳(近零碳)产业园区创建与评价规范》(T/SXSES04—2024)
24.《零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T/SEESA010-2022)
25.《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创建技术标准(试行)》
26.《零碳园区建设与评价技术规范》(T/ACA1—2023)
27.《化工园区碳中和建设规范》(T/GDDTJS 07—2022)
(来源:碳中和文库)
声明:本文为公开渠道发表的文章,仅用于交流和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010-58892027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