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光伏、电池等5大产品碳足迹国标来了!
为加快推动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进一步完善国家生态环境标准体系,生态组织编制了在向行业主管部门和代表性企业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发布了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电动汽车、玻璃、水泥《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平板玻璃》等5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意见截止到2025年4月30日,这意味着正式稿将在之后陆续发布,这五大行业将迎来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国标。
2024年,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印发的《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初步构建。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
《实施方案》明确,优先聚焦电力、煤炭、天然气、燃油、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氢、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和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制定发布核算规则标准。
《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轻型电动汽车(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显示,我国电动汽车销量高速增长、电动汽车出口持续扩大、电动汽车制造碳排放占比持续升高。
从单车角度看,电动汽车从摇篮到大门的制造碳排放约13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动力电池碳排放占比约在40%,由于电池制造碳排放较高,电动汽车制造碳排放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从单车全生命周期角度看,电动汽车制造碳排放占比约为其全生命周期的40%,其中原材料获取及零部件生产阶段占比较高。
据《汽车、交通、能源协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与政策研究》报告测算,2023年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总温室气体排放约13亿吨,其中制造环节占比约15%,但随着电动汽车渗透率的增加,整个汽车产业制造碳排放占比将显著提升,预计到2030年和2050年,汽车产业制造碳排放占比将上升到27%和50%。在此背景下,对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汽车产业链长、行业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据统计,我国汽车制造企业超过三千家,其中轻型车企业近百家、零部件及上游原材料企业达数十万家,和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产业链集中度较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亟需制订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以促进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逐步构建以整车企业为核心的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
动力电池对整车碳足迹贡献较大,成为新能源汽车碳管控重点。《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动力电池(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显示,当前我国动力电池碳排放平均水平在83.5 kgCO2e/kWh,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778.1 GWh,造成的碳排放量约6497万吨。整车制造碳排放中,续航超过500 km的动力电池碳排放占比超过40%,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碳管控重点。
碳足迹标准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出生产过程中的高碳排放环节,进而针对性地投入研发,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实现生产流程的绿色化、高效化。促进行业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还能促使整个行业形成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动力电池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来源:生态环境部)
声明:本文为公开渠道发表的文章,仅用于交流和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010-58892027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