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黑洞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3140万辆,动力电池退役潮已汹涌而至——2025年预计退役量104万吨,2030年将飙升至350万吨。然而,这场千亿级市场盛宴却被灰色产业链吞噬:70%的退役电池流向无资质黑作坊,仅30%进入156家正规白名单企业。
广州的白名单回收厂里,机械臂正井然有序地拆解着退役电池。与此同时,200多公里外东莞村落的一工厂内,散落一地的废旧电池,正在被工作人员借着昏暗的光线撬开,更有人抡着大锤拆解着。在广东佛山金属回收市场,表面挂着“回收马达”招牌的档口,暗地里以1.2万-1.7万元/吨的高价收购三元锂电池。这些电池被转运至东莞的隐蔽厂房,工人用切割机暴力拆解,火星四溅的操作间里堆满鼓包电芯和刺鼻的电解液。拆解后的电芯经简单重组,贴上伪造的标签,摇身一变成“全新电池”。危害
动力电池就像一枚"化学定时炸弹"——正极的镍化合物被列为1类致癌物,长期接触可能引发鼻癌和肺癌;负极石墨粉尘如同"隐形刀片",工人吸入后尘肺病发病率是正规企业的3倍;电解液中的六氟磷酸锂更危险,遇水会释放强腐蚀性氟化氢,这种气体能瞬间灼伤皮肤,吸入后直接灼烧肺部组织。
一些藏身于城乡结合部铁皮房的黑窝点,既不做环评、也不办执照,甚至没有工商登记。与之形成荒诞对比的是,156家进入工信部白名单的正规企业,虽然配备价值千万的废气处理系统和智能拆解线,却因收不到电池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
困局
价格倒挂的畸形竞争
成本项 | ||
---|---|---|
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中,"价格倒挂"指退役电池作为"废料"的交易价格反而高于新电池原材料的反常现象。这种现象的核心矛盾源于:
供需失衡:2022年动力电池供不应求,叠加锂、钴等金属价格暴涨,导致退役电池材料价格飙升。例如天津某企业反映,2022年3月回收折扣系数(废料价与新货价比值)一度突破130%-140%;
非正规渠道竞争:小作坊通过抬高报价(比正规企业高10%-20%)、规避环保成本等非合规手段抢占市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定价机制缺陷:现行拍卖竞价模式下缺乏透明标准,回收价格主要依赖金属现货价波动,加剧市场投机行为。
“目前大部分的退役电池正在被非正规市场分流,无法流向合规企业。大量高质量的回收产能处于闲置状态。”电池回收行业正面临供需失衡的困境,《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拆解与梯次利用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全年理论产能高达380万吨,而实际的电池回收量仅为62.3万吨,产能利用率低至16.4%。
(来源:生态文明实践)
声明:本文为公开渠道发表的文章,仅用于交流和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010-58892027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