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近期82家环保上市公司公布了2024年业绩。这些业绩数据犹如一面镜子,清晰的反映过去一年环保产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发展轨迹以及面临的挑战机遇。
在82家环保上市公司中,7家实现营收过百亿,33家营收同比实现增长,52家实现盈利。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去年即使环保行业阵阵寒意,但是依旧有人过得还不错。
从营业收入层面来看,行业头部梯队竞争格局鲜明。光大环境以279亿遥遥领先,北控水务以242.7亿紧随其后,浙富控股以209.13亿位居第三,首创环保以200.5亿跻身“200亿俱乐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营收在10亿以下的有37家,其中上海凯鑫以0.82亿垫底。
从净利润层面来看,行业内部的马太效应愈发显著。首创环保以35.28亿带头领跑,光大环境以31.17亿紧随其后,伟明环保以27亿稳居第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启迪环境亏损高达30.58亿,节能铁汉亏损高达25.96亿。这些企业盈利能力的巨大差异的背后,不仅凸显出环保行业头部企业在资源获取、成本控制及市场竞争中的压倒性优势,也反映了深陷亏损企业在市场拓展过程中遭遇瓶颈,导致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
这种营收与净利润的双重分化,本质上是环保行业发展阶段特征的集中映射。随着环保行业逐渐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未来的竞争将聚焦于技术创新与精细化运营,若环保企业若无法实现差异化突围,或将加速退出市场。
环保上市公司盯上它,开启业绩增长新引擎!
当下环保上市公司正面临业绩承压、市场内卷、资金链紧绷与回款周期拉长的多重挑战。然而,困境之下企业并未退缩,而是以技术创新与业务转型为突破口,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智慧化运营管理、新兴环保业务拓展等领域持续发力,试图找到业绩增长新引擎。
1、深耕运营服务板块
随着环保需求从单纯的工程建设向长效运营转变,运营服务板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节能国祯运营服务收入达24.55亿元,同比增长1.62%,占总营收较高比重。高能环境在环保运营板块也稳步发展,去年其环保运营服务板块实现收入17.29亿元,同比增长6.25%。同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项目运营效率,实现智能焚烧,增加运行稳定性以及提高产出。
2、积极拓展创新业务
面对能源结构转型与新兴技术迭代的历史机遇,环保上市公司纷纷突破固有业务边界,将战略触角延伸至新业务领域。报告期内德创环保在新能源领域,通过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合作,“环保+钠电池+氢能”新产品研发三轨并行。伟明环保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布局也取得重要突破,嘉曼公司年产4万吨高冰镍项目进展顺利,首条生产线已投入试生产。同兴科技在2024年联合西南大学研发团队成立了合肥皓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及器件的研发、生产与服务。
3、布局绿色双碳业务
面对环保产业升级的机遇与挑战,环保上市公司纷纷将战略目光投向双碳领域,通过创新模式与多元布局抢占发展先机。联合水务通过参与设立创投基金,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助力公司在环境、双碳、ESG科技领域进行产业布局及外延式发展。永清环保的双碳业务在2024年实现了收入6.09亿元,同比增长100.64%。这一业务的强劲表现主要得益于公司在可再生能源投资运营、工程建设及双碳咨询等领域的积极布局。
由此可见,2024年大家都铆足劲要稳固自己的行业地位。那么对于陷入困境的环保企业来说,2025年如何突围自救?
有环保企业表示:由于市场竞争频繁降价,公司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55%,过度压缩利润已经让公司不堪重负。
有环保企业表示:过去一年公司在技术创新上一直不遗余力,在研发上投入了很多。但是在我们面前摆满了天花板,短时间内很难实现业务增长。
在传统市场渐趋饱和,增长空间愈发逼仄的情况下,环保企业如何寻找新的“主战场”突围。
固废资源市场
随着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固废资源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是其中的热门赛道,电池中富含锂、钴、镍等稀有金属,通过专业的回收技术,可以实现这些金属的高效提取和再利用,为新能源产业提供重要的原材料支持。
海外环保市场
随着国内环保市场的逐渐成熟,部分环保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环保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对环保技术和服务的需求旺盛。例如,在东南亚地区,当地政府对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的需求较大,但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企业可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焚烧发电厂,提供一站式的环保解决方案。
智慧环保市场
随着AI+环保的融合正逐渐深入,智慧环保市场潜力巨大。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环境质量、污染源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环境管理提供精准决策支持。例如,智能监测设备可以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并通过网络传输到管理平台,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环境状况,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
未来的环保行业,能够活下去的应该是那些厚积薄发的环保企业。他们扎根环保,深耕技术,凭借长期积累的技术壁垒与行业认知,在细分领域夯实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来源:环保水圈)
声明:本文为公开渠道发表的文章,仅用于交流和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010-58892027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