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规模庞大的汽车产业牵涉面广、关联性强,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在碳排放中占有较大比重。建立中国汽车碳足迹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汽车产业厚植绿色发展底色,而且有利于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近日,交通运输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要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发布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优先聚焦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重点产品。这为交通运输行业运输装备碳足迹管理进一步指明方向,也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能。
碳足迹通常指特定对象在生命周期内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比如,塑料袋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石油资源,使用塑料袋会增加碳足迹;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加热,不需要使用传统能源,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能够减少碳足迹。汽车碳足迹是指汽车从“生”到“死”碳的“脚印”,主要包括原材料获取、零部件和整车生产、汽车使用、汽车报废回收4个环节涉及的碳排放,全生命周期以用能、直接排放碳为主,也会通过回收利用减少碳排放。根据使用场景、功能不同,不同类别汽车的碳足迹核算方法也有所不同。
碳足迹管理体系是推动我国各行业绿色减碳的重要基础。规模庞大的汽车产业牵涉面广、关联性强,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在碳排放中占有较大比重。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产业博弈加剧,建立中国汽车碳足迹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汽车产业厚植绿色发展底色,而且有利于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长期以来,关于新能源汽车是否比传统内燃机汽车更环保,学术界和产业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要平息这些争议,回应好各种质疑,就必须加快建立汽车产业碳足迹管理体系。通过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则和标准体系,建立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推进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拓展和丰富应用场景,发挥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对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效支撑。
具体来说,首先要制定好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则和标准体系。要看到,当前国内还缺少针对汽车行业进行碳排放核算的标准,汽车产品碳核算方法尚未达成一致,部分企业使用国际标准指导整车产品的碳排放核算,核算过程不确定性较大,碳核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难以保证。只有核算方法规则和标准统一,在实践中才有可操作性,得出的结论也才更具公信力。
从国际上看,不断升级的“碳博弈”和日益高筑的“碳壁垒”,也考验着中国汽车出海。以欧盟为例,按照其新电池法规定,自2025年起,欧盟逐渐对电动汽车电池碳足迹、循环材料目标、尽职调查、碳标签等提出要求,不满足要求的电池产品或装载了该类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将被禁止进入欧盟市场或受到经济惩罚。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立汽车产业碳足迹管理体系时,还要具有国际视野,加强与国际组织机构互通互认,更好地融入和引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双碳”背景下,《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出台,标志着我国在汽车行业乃至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征程上又迈进了一大步。汽车碳足迹管理需不断完善国内规则、促进国际衔接,建立统一规范的汽车碳足迹管理体系,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推动碳足迹工作落细、落实、落地。
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根据《实施方案》要求,汽车行业应从标准、因子、制度规则等基础性工作着手,用数字化技术为汽车碳足迹管理提质增效。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涉及产业链上下游各种数据,来源复杂、数据量大,而且环节众多。以汽车企业为例,不仅要收集管理企业自身各环节、各部门数据,为实现产品碳足迹核算还需零部件、原材料及运输等方面数据,数字化技术将为企业协同降碳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汽车碳足迹管理中数据收集难、数据管理难等问题,可考虑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升级现有的汽车碳足迹管理系统,代替传统人工或半智能的核算方式,提高汽车碳足迹管理效率和质量。首先,加快传感器等智能感知装置应用,推动数据采集和管理的格式化、标准化发展;然后,大力应用现有数据模型、智能算法等,高效完成汽车碳足迹核算以及相关数据分析挖掘;最后,支持搭建跨行业、跨地区的全国性汽车碳足迹管理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加速与国际碳足迹平台互认。
(来源:经济日报)
声明:本文为公开渠道发表的文章,仅用于交流和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010-58892027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
扫描或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