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企业改革与发展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yODQyODcwNQ==&mid=2247494803&idx=2&sn=59ae0e12cf784962620b8e9c0e7bf6a2
微信改版后,怎么快速找到我们
1.点击标题下面的蓝字“企业发展与改革”
2.点击页面右上角“…”
3.点击“设为星标”
摘要
随着宏观经济政策效应持续发力,今年一季度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明显。工业增长强劲,消费持续复苏,投资保持韧性,贸易形势回升。
但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体还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预期不稳,成本上升和应收账款拖欠等问题,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壮大需要两方面共同发力:一是各级政府部门切实关注企业发展中的现实困难,强化要素供给;二是企业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聚焦主业,苦练内功。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积累物质基础和塑造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发挥体制优势,加强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半导体技术、6G、大数据、互联网、新材料、清洁能源、工业软件等高科技领域的攻关。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强关键元器件、关键零部件、关键基础原材料的研发,对我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进行补链、强链,完善现代化的产业链和供应连,解决“卡脖子”问题。这对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也是广大中小企业立足新发展阶段,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唯一正确之路,更是中小企业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政策先行,不断健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政策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坚定企业发展信心,着力推动企业创新,加强产权保护,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011年,《“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2012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小型微型企业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明确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的发展方向。2019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专精特新”首次进入中央政策文件。2021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也标志着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升级为国家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2022年6月,工信部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强调从制度上建立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组成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2022年—2024年,“专精特新”一词,连续三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和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随着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和实践经验积累,关于专精特新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不断成熟完善。
小企业撑起大市场,小企业成就大事业。我国有5500多万家中小企业,量大面广,联系千家万户、支撑千行百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是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3个层次优质中小企业梯队培育体系,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5万多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时期形成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目标。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也已于今年4月启动。作为“十四五”规划中“百十万千”梯度培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专精特新政策的发展和“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推进,对我国中小微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成果明显,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多样性、差异化的经济生态,是经济韧性最重要的保障。在过去十余年的时间里,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是在聚力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方面,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基础、提供支撑,带动规模庞大的中小微企业群体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
工信部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营收利润持续向好,在细分赛道跑出竞争力,发展活力与动能不断释放。1.2万家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超四成“小巨人”企业聚集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超六成深耕工业基础领域。
1.创新活力强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4月,我国专精特新创新指数为286.4,比去年同期增长25.2%。从产业分布上看,新材料、生物两大产业保持较强的创新活力,创新成果加速形成,相关中小企业持续释放科技创新的强劲活力。
据全国股转公司此前发布的消息,专精特新“小巨人”挂牌公司研发强度是市场水平的1.66倍。持续提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擦亮这块“金字招牌”的必然要求。
从创新投入看,“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6.3%,平均研发费用总额超3100万元,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达28%,创新投入远高于其他同等规模企业。从创新产出看,“小巨人”企业共获得20余万项授权发明专利,平均每户企业约17项。
此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制定修订标准总计近4万个,户均超3个。从配套能力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普遍与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超九成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配套。
2.数字化进展领先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工作任务时指出,要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中的领头羊,在数字化方面也走在了前列。实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约七成的被调研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迈入践行实施阶段(56.93%)和深度应用阶段(13.87%),而未被认定为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两者比例之和不到60%。13.87%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处于深度应用阶段,约为未被认定为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的1.73倍,未被认定为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中处于深度应用阶段的比例为 8.04%(见下图)。
整体来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较未被认定为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转型更加深入,处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军梯队。
科大讯飞坚持“平台+赛道”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在“平台”建设上,基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10年科大讯飞在业界发布以智能语音和人机交互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讯飞开放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一站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持续构建;在“赛道”应用上,公司在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领域已经实现源头技术创新和行业应用的良好融合,规模效应逐渐体现。围绕多个主题、多个主体,科大讯飞利用自己的行业优势将数字化落到实处。目前,讯飞开放平台已形成以开发者生态群体为核心,内部持续赋能、循环迭代的人工智能生态圈。
3.受资本市场青睐
专精特新企业在资本市场中更受青睐,投中信息显示,A股的30.57%、科创板的58.91%、新三板的49.44%、融资企业(近5年)的16.72%都为专精特新企业。在资本扶持下,近5年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迅速成长,企业平均注册资本增长69.98%,融资事件达9022次,平均每家企业获得0.7次融资,且融资金额达16664.88亿元,平均每家企业获得1.29亿元融资。
从整体看,支持与服务优质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2023年2月,全面注册制正式实施,为包括专精特新在内的各类企业提供了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融资环境,上市条件更侧重于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和合规性,而不仅仅关注传统的财务指标。
2023年9月,北交所“深改19条”正式发布,以优化发行上市制度安排、扩大投资者队伍、持续丰富产品体系等为重点改革方向,从投资端、交易端、企业端等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意在进一步推进北交所稳定发展和改革创新,加快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系统合力,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1+N+X”政策框架的专项安排。
截至2024年3月20日,共1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A股上市。其中,沪深主板209家,创业板363家,科创板305家,北交所123家。与此同时,另有97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其中514家处于新三板创新层。
北京宏诚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领先的生物安全及军事物资数智化管理服务商,核心团队来自国家重点科研院所,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立足物联网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深耕血液安全、生物安全与军事物联网领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数据高效获取、业务可视运营与管理智慧决策服务,驱动产业数智化管理升级。今年5月,完成B+轮融资,融资额近亿元人民币,参与投资的机构包括亦庄国投、云洲资本,投后估值10亿人民币。
三、培育和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重要任务,同时明确提出“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新质生产力,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新质生产力”“专精特新”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强质量支撑”等定调相符。当前,多地发力布局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和“阵地”之一。
深圳市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6万亿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强化;打造形成4个万亿级、4个五千亿级、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等。北京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多项任务注重从“链”上着手,将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布局电机、电池、电控、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山东省强调,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领域,实施100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强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扎实推进稳链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甘肃省将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持续推进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据信息等新兴产业,谋划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促进了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重庆博张机电设备有限公司靠着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在固碱领域突破了多项“卡脖子”技术,成长为细分市场顶天立地的“小巨人”。作为中国氨碱行业成套装置设计、制造企业,重庆博张机电一直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在固碱领域两度打破外资垄断的创举,生动诠释了中国民营企业的韧劲和活力。
四、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随着宏观经济政策效应持续发力,今年一季度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明显,工业增长强劲、消费持续复苏、投资保持韧性、贸易形势回升等等。但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体还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预期不稳,成本上升和应收账款拖欠等问题,使得很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壮大需要两方面共同发力:一是各级政府部门切实关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现实困难,强化要素供给;二是企业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坚持拜技主义、长期主义,崇尚工匠精神。
1.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互为主体,民营企业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90%以上是民营企业。长期以来,民营企业遭遇了不可否认的所有制差别和由此造成的不平等待遇。民营企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行业准入“名准实禁”,行政审批“名备实审”的现象仍然较多,需要在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方面给与更多倾斜。由于法制的不健全,侵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事件屡有发生。
各部门应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意见,修订制定系列法律条例和部门规章,减少无益监管,以更多明确规则压缩隐性规则的作用空间。期待《民营经济促进法》《增值税法》等相关法律文件尽快出台,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为民营经济提供长效有力的法治“定心丸”。
2.持续构建立体高效、多元互补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首先,构建完整、有效、规范的资金(资本)融通体系。着力建立“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金融运转体系;金融机构,核心工作是要把“普惠”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以更加简便的程序、更低的前期成本、更有效的培育手段,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挂牌。
其次,持续加大财政奖补力度。近年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可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增多。“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支持“小巨人”企业;今年6月19日,财政部、工信部再次发文,将通过中央财政资金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首批先支持10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3年,专精特新研发费加计扣除比例升至100%、设备投资扣除所得税延期至2027年底。部分地区立足专精特新产业发展需要和规范自身管理的需求,也出台了不少产业扶持政策。
最后,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比如,建立科技成果挖掘发现、基本价值评估、科技成果发布、企业对接洽谈、资金投入安排、政策申报、商务合作条款商谈等一系列事宜,协助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建立新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企业创新的主体。通过高校毕业生的反馈可以看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无论在工作条件方面,还是在人才职业发展方面,影响力都要小于国有或者外资等类型的大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并不强。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能有效帮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找准人、用好人、留住人。
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的研究。一是加强对人才的特性分析,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示范引领院校、行业梯次人才培育体系;同时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研究,从人才角度强链、补链。
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评价机制。一是评价标准需关注产业一线科技人才;二是扩大用人主体人才评价自主权,避免评、聘两张皮。
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激励机制。从国家层面,设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急需人才专项基金;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的职称评定提供绿色通道;建立急需紧缺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促进人才跨区域、跨行业、跨体制流动。企业层面,应在本地区人才政策框架下,制定薪酬溢价高工资驱动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急需紧缺岗位人才薪酬待遇;搭建企业人才创新中心、实验室、智库等,为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提供环境和平台;增加科技研发经费投入,给予科技人员足够的自主权等。
五、结语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科技创新对于企业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广大中小企业要坚定地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强科技研发和人力资源培养,提高认识和紧迫感,加快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提高质量和效益,把企业做优、做强。有力推动我国产业的现代化、高级化进程。
(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文章原标题为: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本文刊登于《企业改革与发展》杂志2024年第7期。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