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宣布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而作为支撑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储能行业已经站在了历史性拐点。
气候雄心与储能缺口
习近平主席宣布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涵盖了能源结构、森林碳汇、新能源汽车和市场机制等多个维度。这些目标彼此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碳中和路线图。
由于风电、太阳能发电的随机性和波动性对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构成挑战,为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可调节性,提高电能质量,储能投资建设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2025年1—8月,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29.7GW/78.4GWh,同比增长31.44%(功率)/46.17%(容量);截至2025年8月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104.37GW/254.88GWh,这一数据表明中国储能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相较于未来36亿千瓦的风光装机目标,仍存在巨大缺口。
政策驱动与市场机遇
政策支持是储能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如今,这一目标已被大幅超越。
2025年4月23日,生态环境部宣布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管理、碳排放数据质量、配额分配清缴等全环节任务及完成时限已作出明确要求。而在2024年推出的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中,水泥、炼油和钢铁等行业均被强调要利用储能技术,实施低碳燃料替代,以促进跨行业耦合提效,并加速低碳新模式的发展。这一系列政策导向预示着储能将在高耗能行业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5年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基本实现新型储能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主要挑战与前景
储能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安全性、经济性和技术可靠性。解决这些挑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不断完善技术标准和监管框架。
近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指出,从实际运行效果追踪来看,部分项目储能系统的实际循环寿命和性能远低于厂商承诺,严重影响了投资效益和客户信心,储能企业仍需增强产品技术可靠性。
成本问题也是制约储能大规模推广的因素之一。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显现,储能成本正呈现持续下降态势。
安全问题方面,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在质量监测、安全预警和调度控制等环节广泛应用,人形机器人也初步应用于电力设备巡检和操作环节。这些技术的融入将进一步提升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展望未来,中国储能市场潜力巨大。9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的《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年)》进一步明确,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预计将超过1.8亿千瓦;到2030年突破2.4亿千瓦;到2035年超过3亿千瓦。这一规划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储能行业正迎来高速发展期。
可以预见,未来十年,随着技术不断突破、成本持续下降、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一个更具韧性、绿色和智能的新型能源体系将加速形成。储能则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助力中国实现气候目标并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一审:刘亚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