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来源:占知智库 美国评估《中国制造2025》十年成绩单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5Njk5NTQ0OQ==&mid=2247504661&idx=1&sn=a991e8427ff1cca4b0ce7afe33411af8&scene=45#wechat_redirect
近日,中美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发布《中国制造2025:评估中国的表现》报告,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年实施成效,聚焦十大战略技术领域,分析了中国在全球市场份额、本土供应、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进展,提出了对美国相关政策的参考建议。
一、《中国制造2025》总体进展
报告指出,《中国制造2025》是全面动员各类资源、重塑全球技术竞争的工业战略。十大技术领域中,中国在一半领域达成或超额完成目标,其余领域虽未达标,但均实现显著产业提升。经过十年支持,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增强,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巩固了全球制造强国地位,成为美国等制造大国的重要竞争伙伴。
二、十大技术领域进展详情
(一)达标领域: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
新能源汽车:提前达成300万辆销量目标,2024年本土市场份额达91%,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比亚迪等企业全球销量领先,欧盟市场份额四年增长八倍。 电气设备:新能源发电装备本土份额超80%,特高压输电设备全球市场份额90%以上,光伏、风电产业全球占比分别超80%和60%。 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获批多款创新药,7款获美国FDA批准,培育出迈瑞、联影等国际知名品牌,但高端设备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 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全球高技术船舶新订单占比48%,前十造船企业中五家为中国企业,散货船、集装箱船市场占主导。 航天相关领域:成功研发长征五号等新型运载火箭,北斗系统实现全球覆盖,完成火星探测、月球采样任务,天宫空间站2022年建成。
(二)未达标领域:挑战中稳步突破
半导体:未达成50%本土市场份额目标,2020年自给率16.6%,但基础芯片全球产能占比从19%升至33%,中芯国际跻身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 高端数控机床:本土市场份额仅33%,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但中低端产品实现99%本土覆盖,2021年起成为净出口国。 机器人:本土市场份额52%,中端部件自给率80%-90%,通过收购库卡进入全球前五,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占全球41%。 农业机械:高端产品本土份额仅20%,但小型拖拉机等领域超95%,2023年全球出口占比11.6%。 航空:C919窄体机2023年交付,未达市场份额目标,宽体机仍处设计阶段,但ARJ21支线机实现海外运营。
三、成效驱动因素与关键逻辑
报告认为,中国制造业进展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四类:
一是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涵盖补贴、税收优惠、政府引导基金等多元工具; 二是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体系,实现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自主可控; 三是规模经济效应,在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形成成本优势; 四是技术转移与国际合作,通过合资、收购等获取核心技术。
报告强调,未达目标领域多受限于高行业壁垒、核心专利垄断及出口管制等因素,如半导体领域面临的设备限制、航空领域的技术封锁。
四、对美国的战略影响
报告指出,2015-2023年,中国在十大领域的出口贡献占全球增长的近四分之一,2023年相关产品出口额达1.5万亿美元,全球占比近20%。中国制造业创新生态持续完善,形成跨领域技术溢出效应,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突破正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对美国相关产业竞争力构成挑战。
结论
该文件的结论是:《中国制造2025》显著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全球份额和创新能力,虽部分高端领域仍存短板,但已实现从“规模大”到“实力强”的转型,巩固了全球制造核心地位,其产业政策与发展模式对全球技术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建议
该文件建议:
美国应强化本土高端制造业生态建设,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加强与盟友的技术合作与出口管制协调; 完善供应链韧性,降低对中国关键产品的依赖; 通过产业政策支持半导体、航空等重点领域的竞争力提升。
智 库 服 务
服务内容:资讯跟踪、资料搜集、报告定制、资料翻译、数据加工、软件开发 会员等级:年度会员、终身会员 会员网站:www.milthink.com 联系方式:010-84645772 联系微信:zhanzhic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