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分析: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分析
最新动态
分析: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分析
2024-11-049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近日,欧盟委员会表决通过对中国进口纯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关税的提议,确定将对进口自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7%至35.3%不等的关税。本轮制裁将导致中国出口欧盟的电动汽车的价格竞争力被削弱。建议相关车企积极应对,调整出口战略以保证出海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的脉络

2023年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欧委会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10月4日,欧委会在欧盟相关产业并未提出调查申请的情况下,主动对原产于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欧委会认为其已掌握足够证据,这些证据能够初步证明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生产商获得了补贴,并给欧盟产业造成了损害威胁。2024年6月12日,欧委会对初步调查结果和拟采取的临时反补贴措施进行了预披露。10月4日,欧盟通过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终裁措施,并公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投票结果。

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流程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投票结果

据欧盟官方文件,调查目前涉及产自中国的9座及以下纯电动与增程式电动车,暂不涉及混合动力等其他燃料类型。欧盟将对中国电动汽车产品在现有的10%的关税上加征反补贴关税,具体数额因品牌及其配合委员会调查的程度而异,该项关税将从2024年11月起征,不具有追溯性,有效期至少五年,具体征收数额详见下表。

表1:具体加征反补贴税数额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表象与本质

针对本次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欧盟给出了“详尽”的理由,但是深层次的核心目的是遏制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销售以保护欧洲的本土电动汽车产业。中方已多次阐明立场,这起反补贴调查的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

(一)表象理由

欧委会实施条例(EU)2024/1866《对原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电动乘用汽车进口征收临时反补贴税》中表示,中国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是政府宏观政策和特定目标的实施者,而不是有权独立决策的自由市场参与者。同时,欧委会认定被调查的中国企业获得了来自中国政府的融资优惠、赠款,以及低于对价的电池与原材料(磷酸铁锂)、低于对价的土地使用权、税收减免等项目的补贴,并据此计算了各企业所获补贴率。该文件同时认为随着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将进一步危及欧盟本土电动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增长。综上所述,欧委会认为:“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的生产商获得了中国国家补贴,并给欧盟电动汽车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威胁”。因此欧委会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

欧委会实施条例(EU)2024/1866《对原产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电动乘用汽车进口征收临时反补贴税》表述的反补贴调查理由(中汽数据整理)

(二)反补贴调查的本质

1、欧洲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和渗透率与中国的差距逐渐拉开。根据中汽数据、ACEA(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等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占全球份额多达63.5%。欧洲以288万的销量占了20.6%(相较2022年下降3.4%),北美约159万辆占比11.4%,余下所有其它地区共占4.5%。从电动化进程来看,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渗透率超过30%,而欧洲电动汽车的渗透率为25%。欧洲的电动化进程明显缓慢于中国。

2、欧洲本土市场受到来自中国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压力。相较于2020年,2023年中国出口欧洲、亚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电动乘用车增量分别为62.9、57.7、15.1、10.2、0.7万辆,中国出口欧洲电动乘用车增量占比超40%,欧洲为中国电动乘用车出口贡献最大增量。基于此,部分欧盟国家希望通过增加关税这一举措,应对来自中国品牌的竞争压力,为本土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发展时间和空间。鼓励更多消费者选择在本土产销的电动汽车并支持其本土汽车产业的转型。 

 反补贴调查影响分析及应对建议

(一)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产生的影响

对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直接影响是削弱已形成的价格竞争优势。以在德国销售的上汽MG4和大众ID3车型为例测算,假定将加征税额全部转嫁给消费者,根据德国电动汽车和智能出行的在线平台EFAHRER与大众官网数据,上汽MG4售价将从3.5万欧元提高至4.7万欧元,高于大众ID.3的3.7万欧元售价,不再具备价格优势。间接影响包括迫使中国电动车企业调整出海战略规划。例如,企业加速在欧洲本土建立生产基地:比亚迪公开表示可能于2025年在欧洲建立第二家汽车装配厂;上汽集团考虑在西班牙建立其在欧洲的首座电动汽车工厂;吉利汽车也在推进首家欧洲工厂的选址。

(二)中国电动汽车相关企业应对建议

掌握欧盟相关产业和经贸政策,做好海外布局合规规划和风险管控。例如《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提高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考核要求。碳排放边境调节机制虽然目前不涉及电动汽车行业,但是不排除后期通过调整对电动汽车出口采取碳关税措施限制。除了上述经贸政策要求之外,欧盟还有一系列合规要求,如《供应链尽职调查指令》《企业可持续性报告指令》等,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应建立加强供应链管理,以满足欧盟相关供应链合规要求。

我国需持续巩固电动汽车供应链优势。目前,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在欧洲投资已基本覆盖全产业链,中国动力电池产能约占全球的70%,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为代表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全球动力电池产业链中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欧委会对中国动力电池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展开分析,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和基准矿产情报(BMI)提供的信息,最终欧委会认为中国动力电池供应链价格受到中国政府干预,使国内的车厂获得更便宜的动力电池。因此,后续欧盟或在动力电池领域对中国电池产业相关企业额外加征关税,相关动力电池企业需防患于未然,提前布局应对措施。






(来源:中汽数据


声明:本文为公开渠道发表的文章,仅用于交流和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010-58892027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

扫描或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