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4年是首批动力电池“脱保”之年,大批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却正在经历“寒冬”。按照行业早先判断,今年将迎来动力电池退役潮,但时至年中,退役潮并无发生迹象。叠加2022年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疯涨时,大量资本涌入动力电池回收赛道,产能急速扩张,进一步推升产能供需错配,行业盈利困难。
记者了解到,企业积极展开自救,开拓海外市场、以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上下游协作......受访企业判断,尽管2024年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企稳,但行业回暖仍需2~3年时间,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欧盟相关法规对于再生资源的强制性要求,将成为助推行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受访业内专家表示,政策端可加强对于合规企业的资金扶持,这不仅能直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通过设置一定的补贴申领门槛,还将有效引导行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盈利困局
近些年,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快速成长。2021年以来,随着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重要性突显,社会资本普遍看好该市场发展前景,大量企业投资入局,产业快速扩张。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动力电池回收赛道投融资事件超过20起,其中融资金额过亿元的便超过10起。
在2022年碳酸锂价格高涨阶段,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新注册企业井喷式增长,新入局企业在享受动力电池原材料涨价带来的红利时,也期望搭上动力电池退役潮的快车。
但市场对于动力电池退役潮预判的失真很大程度上引发行业产能供需错配,行业内卷加剧。
根据工信部规定,2016年起车企对电池等核心部件提供8年或者12万公里质保。2024年我国迎来了首批动力电池“脱保”。
“但‘脱保’并不代表直接报废,据实际使用情况调研,大部分消费者对电池续航衰减的容忍度较高,即使续航里程下降至80%,甚至60%以下,仍会继续使用,行业早期乐观预测的退役潮或延迟4~5年才会到来。”参与制定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业内人士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拆解与梯次利用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2023年,全国实际回收锂离子电池62.3万吨,而仅是156家工信部公示符合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企业的名义产能便达到379.3万吨/年,全行业名义产能利用率仅为16.4%。
部分贸易企业在动力电池原材料“疯狂”涨价时囤积居奇也减少了市场上可供交易的产品。
“2022年动力电池重要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一路飙涨至60万元/吨,部分贸易企业预判碳酸锂价格仍将继续上涨,大量囤积退役动力电池,但进入2023年碳酸锂价格一泻千里,贸易商为减少亏损大多选择持货观望。”上述业内人士指出。
2023年以来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跌跌不休”直接影响到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发展,再生利用企业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巴特瑞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明跃彬向记者表示,2023年以来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而作为再生原材料的动力电池回收价格下降滞后,加之企业生产周期最短需要两周时间,在价格下行周期中,企业耗费回收、加工成本,有所产出时已面临较大亏本风险。
盈利空间收窄,多家企业反馈盈利困难。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前多数企业依靠2022年的盈利维持基本运转,已几乎将此前的盈利消耗殆尽。更有在2022年大幅扩产的企业,2023年亏损达数亿元。
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寒冬”也波及到上市企业。格林美、天奇股份、光华科技等动力电池回收头部上市公司,2023年营业利润均呈现负增长;企业财报显示,电池回收处理相关板块的营收占比均小幅降低。
积极自救
企业正在积极寻求破局之策,开拓海外市场成为企业自救的出路之一。
“在海外,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尚处于蓝海,行业竞争远不及国内激烈,出海企业凭借更加成熟的生产加工能力,叠加海外货源成本优势,仍然有利可赚。”明跃彬表示,企业正积极论证开拓海外市场的可行性,考虑到多方因素,以技术赋能方式进军欧洲市场或是现阶段更为稳妥的方式。
在“开源”的同时企业也在“节流”方面加大投入。
期待扶持政策
(来源:证券时报 )
声明:本文为公开渠道发表的文章,仅用于交流和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010-58892027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
扫描或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