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目前,我国正通过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来促进制造强国建设,但是在此过程中还面临诸多阻滞因素,主要包括企业数量和结构、技术研发和服务体系、产业链分工协作机制、数字化转型以及资源要素支持等方面的制约。
企业数量偏少且结构失衡
「专精特新」企业能够对一国产业基础能力形成有效支撑。但是,从与发达国家的横向比较以及建设制造强国需要的角度,我国「专精特新」企业的数量还远远不足。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3000万家,其中仅有4万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59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作为入库培育的「专精特新」企业也不过11万家,企业数量占中小企业总数的比重较低。在「隐形冠军」企业方面,符合标准条件的「隐形冠军」在全球共有2734家,其中德国1307家、美国366家、日本220家,而我国只有68家,仅排在世界第8位。在每百万居民的隐形冠军企业数量上,德国为16家,我国仅为0.1家,更是排在世界第17位。虽然,近年来我国隐形冠军企业的数量在持续增长(西蒙在2019年提出,共发现92家「中国籍」的「隐形冠军」企业),但与德国等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
从结构上看,现有「专精特新」企业在产业、技术和产品分布上还不能全面覆盖《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不能有效聚焦我国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短板弱项,对产业基础的支撑能力尚需提升。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方面,各省份的遴选标准存在一定差异,在产业分布上还不能充分对接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在主导产品分布上也不能有效囊括制造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等领域。在专精特新「小巨人」方面,很多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缺乏对供应链的塑造和把控能力。在制造业单项冠军方面,该类企业主要分布在机械、电子信息以及石化等行业,主要细分领域多是传统制造产品,在对外依存度高、「卡脖子」问题突出的产业基础核心领域和先进制造关键领域,仍然涉足较少,难以撼动发达国家赖以形成的国际分工地位和全球竞争力。
技术研发和服务体系薄弱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
扫描或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