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干货:直面碳标签、碳足迹、碳关税,企业突围必备应对策略
最新动态
干货:直面碳标签、碳足迹、碳关税,企业突围必备应对策略
2025-01-1339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低碳贸易时代已经来了,在国际贸易中,已经有部分国家和地区对供应链伙伴提出产品碳标签、产品碳足迹、碳关税要求。生产企业一旦在碳排方面失利,出口产品将面临高关税等风险。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环保政策,确保企业合规发展,并提升产品在绿色消费市场的竞争力,企业需采取一系列全面而深入的应对措施。首先,企业需将政策动态视为行动的指南针。密切关注国家及地方政府关于碳标签和碳足迹的最新政策法规,不仅是为了避免违规风险,更是为了把握政策导向,将环保要求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新机遇。

在此基础上,企业需全面开展碳足迹核算工作。这不仅仅是对产品生产制造环节碳排放的简单统计,而是涵盖了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到废弃处理的全生命周期。通过精确的碳足迹核算,企业能够清晰地了解自身产品的碳排放情况,识别出碳排放的热点和关键环节,为后续制定减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核算结果,企业应制定针对性的减排措施。这些措施可能包括优化生产工艺、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进产品设计以减少材料消耗等。通过实施这些措施,企业能够有效降低产品的碳足迹,提升产品的环保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企业还应积极申请产品碳标签认证。根据国家相关标准,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认证,企业可以在产品包装、说明书或官方网站上标注碳标签,向消费者展示产品的环保属性。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信任度,还能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加环保的产品,推动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为了构建绿色供应链,企业还需鼓励并推动供应商进行碳足迹核算和碳标签认证。通过选择那些具有较低碳足迹和环保认证的供应商,企业能够确保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环保质量,降低整体供应链的碳排放水平。此外,企业还应优先采购低碳产品和绿色原材料,通过源头控制减少碳排放,实现供应链的绿色化转型。

最后,技术创新是企业应对碳标签与碳足迹挑战的关键。企业应加大在低碳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不断探索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提升产品的能效和环保性能。同时,企业还应关注碳捕捉、碳封存等前沿技术的研究进展,为实现碳的循环利用和零排放目标贡献力量。


一、国际上哪些国家在制定碳排放法规政策?

1. 欧盟(EU)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


这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涵盖了能源、工业和航空等主要排放行业。企业需要购买排放配额,超出配额的部分需购买额外的配额或支付罚款。



《欧洲绿色协议》


设定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为各个行业制定了相应的减排目标和措施。


2. 中国



碳排放交易体系(ETS)


中国的碳市场分阶段实施,最初涵盖了电力行业,计划逐步扩展到更多行业。



“十四五”规划和“双碳”目标


设定了全国和各个行业的减排目标,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1个机制、2个制度、3个体系

 ·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
 ·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构建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健全碳市场交易制度、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制度


3. 美国


加州碳排放交易体系


加州拥有自己的碳市场系统,涵盖了电力和工业部门,并与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建立了联动。



联邦清洁能源计划


拜登政府提出了广泛的气候行动计划,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推动清洁能源转型。


4. 加拿大


联邦碳定价政策


设定了碳排放价格,要求各省和地区执行碳定价系统,或者直接通过碳税形式收取排放费用。



碳市场


包括与加州的市场联动计划,以及各省自有的碳市场。


5. 英国


碳排放交易体系(UK ETS)


自脱欧后,英国设立了独立于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涵盖了电力和工业部门。



《气候变迁法》


设定了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推动绿色能源和低碳技术的发展。


6. 日本


碳定价和排放交易计划


虽然日本尚未实施全国范围的碳交易体系,但各地(如东京、埼玉)已建立地方性的碳排放交易系统。



《温室气体减排法》


设定了减排目标,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技术的使用。


7. 澳大利亚


国家气候政策


澳大利亚政府设定了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推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的发展。



气候行动计划


包括碳定价政策和减排承诺,鼓励各行业采取减排措施。


8. 新西兰


碳排放交易体系(NZ ETS)


涵盖了各个主要行业,要求企业购买排放配额,并设有碳价格机制。



《气候变迁响应法》


设定了2050年净零排放的目标,并推动低碳经济转型。


9. 韩国


碳排放交易体系(K-ETS)


涵盖了主要的能源和工业部门,要求参与企业购买排放配额。



《温室气体减排和能源使用法》


设定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并推动清洁能源和技术发展。


10. 印度


国家行动计划


虽然印度尚未实施全国性的碳市场,但政府通过行动计划和国家目标推动减排和绿色能源转型。


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不同的政策工具,如碳定价、碳排放交易体系、减排目标和绿色技术投资等,来实现对碳排放的控制和管理。这些政策不仅针对大型排放源,还逐步扩展到更多的行业和领域,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对未来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产生极大影响。


二、国际上对产品贸易有哪些碳指标要求?

国际上对产品贸易的碳指标要求主要集中在评估和管理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GHG)排放。这些要求旨在推动透明度、可持续性和环境责任,促进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


1. 温室气体协议(GHG Protocol)


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


GHG Protocol 提供了计算和报告产品生命周期内碳足迹的标准。其《产品生命周期标准》包括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从原材料获取、生产、运输、使用、废弃处理)的碳排放计算方法。



核算范围


涵盖了直接排放(范围1)、间接能源排放(范围2)和其他间接排放(范围3),以全面评估产品的碳足迹。


2. ISO 14067


产品碳足迹标准


ISO 14067提供了计算和报告产品碳足迹的要求,标准化了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



实施指南


包括数据收集、排放因子使用、计算方法及结果报告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以确保一致性和透明度。



3. 欧盟碳足迹相关政策


欧盟产品碳足迹标签


欧盟推出了产品碳足迹标签(Product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PEF),用于标识和比较产品的环境影响,包括碳排放。



《欧洲绿色协议》


该协议要求在进口产品中包含环境信息,推动实现碳边界调节(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对高碳排放的进口产品征收关税。


碳边界调节机制


欧盟等地区正在推进碳边界调节机制,要求从高碳排放国家进口的产品支付碳排放税,以确保公平竞争并防止碳泄漏。实施细节:包括对进口产品进行碳排放计算和报告,确保进口产品符合欧盟的碳排放标准。


4. 美国碳标签和标准


碳足迹标签(CFL)


美国一些零售商和品牌采用自愿碳足迹标签,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的碳排放信息。



供应链碳管理


一些美国公司要求供应链合作伙伴报告碳排放,以推动供应链的绿色转型。






(来源:中创足迹)


声明:本文为公开渠道发表的文章,仅用于交流和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010-58892027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

扫描或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