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24年,国内危废产生量仍保持增长态势,危废行业集中处理产能持续增长,部分细分领域产能增长依然迅猛如铝灰,部分地区依然保持产能增长态势如江西等,部分头部企业(总体资质规模大)减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持续降本增效乏力。2025年危废行业产能过剩与同质化低水平竞争形势依然严峻。
危废行业虽然已经经历了几年价格战洗礼,但行业“散、小、弱”竞争格局未得到改善,“价格战内卷”仍将持续。当前,行业洗牌去产能正处于关键期,尚不具备短期回暖的市场条件,市场供需关系调整到位尚需3年左右的时间。2027年有望成为各省危废市场整体回暖的转折点。
谁能重塑危废市场各个细分领域,正考验着每家危废企业应对产业升级的愿力、业力与能力!当前,每家危废企业能否实现降本增效、减亏扭亏、盘活资产、现金流增长的核心目标任务,完全取决于:顺势而为、迎难而上、逆市而为的战略信心、决心、耐心与恒心,产业升级创新真功夫以及技术与人才投入。
等待大规模破产潮,行业期待市场回暖
危废行业发展与危废产生量密切相关,2014~2019年是危废产生量爆发式增长阶段,2019年后是中低速增长阶段。据生态环境部公开信息,2023年国内危废产生量为10546.5万吨,同比增长超5%;2024年1~11月国内工业产值增长情况看,2024年全年危废产生量仍呈小幅增长,可见危废产生量增速已经出现下滑态势。
2014~2019年危废处理能力供不应求,驱动了行业快速发展,危废处理产能出现了短期内爆发式增长,2020年后各省危废市场纷纷迎来了市场拐点,疫情及疫情后危废产能一直处于快速增长势头,因此国内危废市场近几年一直处于下行期且产能过剩愈发严重,危废价格长时间处于低位徘徊状态。
2023年国内危废行业资质规模已超2亿吨,而实际委托处理量仅有4058.5万吨,其中焚烧量760.3 万吨,填埋量556.3 万吨、综合利用量2230.7 万吨。这期间虽然已经出现了个别企业停产破产现象,但省级范围内整体过剩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同质化过剩、结构性过剩问题依然突出。
近三年,大多数省份都发布了危废投资引导性公告,明确指出危废市场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与同质化低水平竞争问题,重点指出了危废资源化领域存在典型的低负荷运行状态,提醒社会资本科学投资建设危废项目,做好项目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警惕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同时,倡导现有危废项目进行提档升级,发展行业新质生产力。
然而,部分现有危废企业往往悟出了“危废行业不值得投资甚至是不值得投入”结论;悟出了“不创新是死路一条,创新会死得更快”结论;悟出了“转型资源化赛道”结论,沉迷于在市场上找机会,“哪里有赚钱的资源化项目,哪里有赚钱的资源化设备”。在建资源化项目虽然大多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但自认为是重塑市场的佼佼者,都在兴致高昂的大干快上。拟建资源化项目大多数也未能摆脱投机取巧、赚快钱的冲动。
因此,危废行业洗牌去产能是一个十分复杂且漫长的恶性内卷内耗过程,唯有大量危废项目现金流枯竭、耗不动了,大规模破产潮到来,市场才会迎来拐点和真正的回暖。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快速而准确的做出取舍和抉择,是企业升级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技术升级有助于解决行业恶性竞争乱象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危废处理企业约2005家,协同处置企业约280家,不包含危废收集企业。现阶段,危废行业参与者众多,大部分企业技术与资金实力较弱,市场“散、小、弱”特征一直未改变。
危废处理各种技术路径都十分成熟,但技术产业化应用低水平同质化问题突出,在工艺可靠性与工艺自动控制方面有很大的升级发展空间,在工艺消缺改进、升级迭代、智能控制上需要下真功夫、下大功夫,才能提高处理效率、降低单位成本,才能在降碳减污上取得突破发展,是整个行业产能过剩后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必然面临的产业升级阵痛。
以“价格战”为特征的市场恶性竞争引发了全行业普遍性亏损,在多数亏损企业不愿且无力进行技术创新投入的大背景下,通过技术创新升级,构建技术、成本、市场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是破解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重塑行业竞争规则、推动市场从低水平价格战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举措。
例如,某焚烧企业通过智能控制动态优化回转窑焚烧多工况参数,使电耗、天然气等能耗降低,炉渣率降低,回转窑耐火材料使用寿命延长,设备检修成本下降,全年运行负荷率显著提升,大幅降低了单位成本,形成了长期的技术成本竞争优势,企业避免了为争夺市场份额、提高负荷率、不断片面压低价格而被迫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同时,有利于落后焚烧产能被迫提前关停出局,有利于自身快速完成区域性产能整合。
(来源:生态文明实践)
声明:本文为公开渠道发表的文章,仅用于交流和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010-58892027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
【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